丁汝昌

丁汝昌.png

丁汝昌,字禹廷,亦作雨亭,1836年生于安徽庐江县石头镇。原籍安徽凤阳县。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,因家境贫穷,自十岁起失学,出外帮人放牛、放鸭、摆渡船等,以补贴家用。十四五岁时,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。

1851年(咸丰元年),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,父母先后病故。1854年1月(咸丰三年十二月),太平军占领庐江,丁汝昌征入太平军,随太平军驻扎安庆。

1861年(咸丰十一年),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,丁汝昌深夜随太平军300余人翻越城墙,向湘军投降。

1862年(同治元年),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。八月,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,升任营官,授参将。

1864年(同治三年),太平天国败亡。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,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,办理后勤。丁汝昌升为副将。

1874年(同治十三年),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,丁汝昌部被裁撤,归故乡巢县。丁汝昌罢职归田,闷闷不乐,其妻魏氏,是湖北钟祥人,出身书香门第,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。她安慰丁汝昌:“我们家有数亩薄田,足够吃饱肚子,大丈夫建功立业,自然会有机会是,暂且等待。”

家居数年,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,前往天津投靠。当时,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,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,奏请发往甘肃差遣。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,便以丁汝昌“伤病复发”为由,把他留在天津。

1879年(光绪五年),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“镇东”、“镇西”、“镇南”、“镇北”四艘军舰来华,北洋军舰日渐增多,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,派充炮船督操。

1880年(光绪六年),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、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“超勇”、“扬威”号巡洋舰。在英期间,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,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,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,留下了良好的印象。借赴英的机会,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,参观了建造中的“定远”舰。

1882年(光绪八年)六月,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,国内局势大乱,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。清政府派丁汝昌率“威远”、“超勇”、“扬威”等舰开赴朝鲜,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。

丁汝昌率舰队离开烟台抵达朝鲜仁川,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。7月7日,丁汝昌率“威远”、“日新”、“泰安”、“拱北”等船舰,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。七月十三日,丁汝昌与吴长庆、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,押往天津软禁,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。

1885年(光绪十一年),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、镇远号战列舰、济远号战列舰回国,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,举行升旗仪式。

1888年(光绪十四年)八月,清政府规定北洋海军官制,在威海择地建造水师公所。9月9日,清廷颁布《北洋海军章程》,北洋海军正式建军,丁汝昌为海军提督。根据丁汝昌的建议,清廷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,培养驾驶、指挥军官;在大沽、旅顺设立水雷学堂,培育鱼雷军官;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,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,培育各级专业军官。

1891年(光绪十七年),丁汝昌率舰队访问日本。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,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,增强北洋海军实力,以防外患,未被采纳。

1895年(二十一年)7月1日,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,甲午战争正式开始。战争爆发后,光绪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,情绪激动。数日间,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,质问为何没有战果,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,送交刑部治罪。7月29日,李鸿章递交《复奏海军统将折》,为丁汝昌辩护。因为对丁汝昌的指责大都属于捕风捉影,根本没有任何证据,光绪帝降旨:“丁汝昌暂免处分”。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,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。8月18日,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;并于次日上午返航。中午11时30分,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,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。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犄角鱼贯小队阵(或称夹缝鱼贯小队阵)改为犄角雁行小队阵”(或称夹缝雁行小队阵)。

这个阵型也就是丁汝昌在报告中所说的“夹缝鱼贯阵”迎敌,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令:(一) 舰型同一诸舰,须协同动作,互相援助。(二) 始终以舰艏向敌,即保持位置,而为基本战术。(三) 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,随同旗舰运动。

由于时间紧迫,北洋舰队迎战时的队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队阵,实际接战时的队形类似于“燕翦阵”,至于后人所说的人字阵、后翼梯阵、突梯阵、楔形阵、V形阵都不过是一种近似的形象说法。

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: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,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;其余八舰作为本队,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。

此时,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面风平浪静,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,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向上升腾。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,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稍变换航向,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。12时50分,双方相距5330米,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,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。

黄海海战开始,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(舰长)刘步蟾为总指挥。不久,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,北洋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。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,将该二舰击沉。

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、右后方作转向,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,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。

17时40分,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,向东南方向驶去。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。

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,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都是12艘,中方军舰整体老旧,吨位和火炮数量均不如日方,而且缺少速射炮。日本海军在整场海战中虽受一定打击,但未失一舰;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。

1894年(光绪二十年)9月20日,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,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,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。日军进攻旅顺时,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,摘去顶戴。旅顺陷落后,丁汝昌又被革职,暂留本任。

在威海布防上,丁汝昌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,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,不料,被戴宗骞误会并举报又成为“通敌误国”的罪证,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。

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,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,清廷命令,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,解送刑部。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艰难,仍力图振作,召集诸将,筹商水陆战守事宜。

12月25日,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。30日(光绪二十年除夕),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,丁汝昌不为所动,决心死战到底,当日,对家人说:“吾身已许国”,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,以明心迹。

1895年(光绪二十一年)正月三十日,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,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,发射排炮,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(为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)。

由于众寡悬殊,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,刘公岛遭海陆合围,成为孤岛。凌晨,丁汝昌组织的敢死队分为两路,较多的一路负责佯攻,另一路则负责将28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炸毁,完成任务后,敢死队全部牺牲。此后,日本海陆两军配合,并利用剩下的陆路炮台,连日攻击北洋舰队,均被击退。2月5日,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,定远舰遭重创,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。二月七日,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,势将冲入,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。之后,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,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。

2月9日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,击伤两艘日本军舰,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,丁汝昌欲与船同沉,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。2月12日,丁汝昌毅然回绝日军劝降,只想以慷慨一死尽忠。当晚,服鸦片自杀。

丁汝昌死后,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,与日方签订了《威海降约》。威海港里,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,至此全军覆没。

此后,清政府内的清流党、顽固党人交相攻击,光绪帝下旨“籍没家产”,不许下葬。丁汝昌的子孙辈,被迫流落异乡。直至宣统二年(1910年),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,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。萨镇冰、谭学衡倡议水师全体将士官佐捐出三日饷银,作为工程费用,建造丁公祠于刘公岛上前海军练兵营内。由于众人支持,祠堂很快落成,共三进十余间房子,巍峨宏丽,双门扉上画有门神像,皆披金甲持战斧。祠堂内供有丁汝昌牌位与画像。

 


邓世昌